社科新闻
当前位置: 社科新闻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跨越贫困陷阱策略研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举行第三场开题论证会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25日 16:5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7月21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跨越贫困陷阱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21)首席专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章教授携课题组部分成员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次日上午在怒江州行政中心召开了课题第三场开题论证会。怒江州委副秘书长白志文、泸水市副市长雷栖、怒江州州委办公室主任杨威,以及州扶贫办、州发改委、州民政局、州委党校、州农业农村局、州民宗委、州林草局、州卫健委、州教育体育局、州住建局、泸水市扶贫办等职能部门领导,作为一线扶贫专家应邀出席论证会。

第三场开题论证会现场

首先,杨威主任对王志章教授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简单介绍出席论证会的各职能部门及其领导,并表示接下来的调研由泸水市扶贫办魏主任配合到各调研点开展调研工作。随后,王志章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西南大学,并且围绕调研主题阐述了贫困陷阱的内涵、类型,同时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背景、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等内容。

在听取汇报后,各职能部门领导围绕课题展开研讨,首先专家认为本课题在研究内容上,抓住“贫困陷阱”这一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实际意义,为国家脱贫攻坚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为民族地区跨越贫困陷阱的策略制定提供现实指导。另外,在课题研究方法上,课题组深入到深度贫困地区,从第一线了解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分析发生贫困陷阱的原因,在理论支持下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同时,专家们认为课题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展开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家们认为,怒江州属于“三区三州”范围内的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返贫隐患多。因此,专家们希望课题组根据怒江州的直过区特点,着力研究其深度贫困与贫困陷阱的现状,从问题的本质上提出解决方案。另外,专家们建议课题组聚焦于怒江州的生态环境脆弱、控辍保学压力大、易地搬迁治理难等问题,为2020年后出台可持续减贫政策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专家指出,课题组在如何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劳动力水平、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开题论证会后,课题组用了一周时间深入到怒江州泸水市上江镇、老窝镇、片马镇、大兴地镇,以座谈会、调查访问、问卷调研等形式,分层次从乡镇干部、驻村干部等基层干部,贫困户、脱贫户、返贫户和非贫困户等农户群体中获取了大量第一手信息,为课题研究奠定扎实基础。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怒江州州脱贫攻坚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存在返贫现象,地方财政困难,缺口大、短板多。怒江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全州4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29个乡镇中24个是深度贫困乡镇,255个行政村中有225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218个),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直过民族区。目前,还有206个贫困村,14.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32.52%,因病致贫返贫率为14.7%,在“三区三州”中贫困发生率最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倍以上,全省的近6倍。受区位环境、空间距离影响,怒江州项目建设成本高,地方政策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造成历年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大,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社会服务方面短板多;受特殊地理区位的影响,边境往来频繁,跨境婚姻现象增多,但因跨境人口户籍未得到解决不能享受境内相关政策,造成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受恶劣地理条件的影响,易地搬迁成为最主要的扶贫措施,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社会治理与民生保障任务重,实现目标难度大。

二是教育扶贫压力大,贫困代际传递风险突出。由于怒江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运距远(部分存在二次搬运),校舍建设“三通一平”投入大(护坡、挡墙等附属工程量大)等,导致工程造价高,资金缺口大,造成竣工项目欠账多,项目推进缓慢,保障难度较大。截至目前,全州各级各类学校项目建设累计拖欠工程款11.87亿元,其中,泸水市2.58亿元,福贡县0.25亿元,贡山县939万元,兰坪县8.08亿元,州直属学校0.87亿元。由于早婚早孕、边民回流、超生等因素的影响,给控辍保学劝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截至目前,全州义务教育阶段还有部分失辍学学生,离如期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中“义务教育有保障”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失辍学学生“清零”目标还有差距。在校的部分学生经过反复劝返才回校上学,缺乏稳定性,不确定因素较大,存在反复失学辍学的风险。

三是地处边境地区,距离市场较远,地形复杂,且交通条件落后,存在“空间贫困陷阱”。怒江州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东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地区、西邻缅甸,南接保山地区,北靠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有长达449.5千米的国界线。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境内山高谷深、崎岖不平,最高海拔5128米,最低海拔738米,山多、山大、山陡,可耕地面积少,土地稀缺,人地矛盾突出;全州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大部分且沿山坡垂直分布,76.6%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可耕地中高山地占28.9%,山区半山区地占63.5%,河谷地占7.6%。全州无高速路、无机场、无铁路、无航运、无管道运输,道路等级低,还有621个自然村没有通公路。

四是小农经济模式突出,产业发展单一。怒江州新型经营主体起步晚,多为“散户”经营,“单打独斗”,集体经济薄弱,存在产业布局碎片化、零星化的现状,产业发展方式简单粗放,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达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动、组织化引领、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全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存在“散小弱”、融资难的现状,发展步履艰难,带动辐射率低,较难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难以与市场形成有效连接。到目前全州已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1646家,接收市场监管部门转来的列入经营异常的合作社数760家,无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社数630家,因经营不善停止运行的合作社数130家,自愿注销的合作社数126家。

五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搬迁群体后续发展受限。目前,搬迁安置点已建成幼儿园6所,卫生室15所,村史馆6所,文化活动场所37个,公共卫生厕所51所,污水处理、垃圾清运设施设备47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14个,物流中心14个,仓储设施14个,但与庞大的搬迁人群相比,配套设施的覆盖比还相对较低,配套服务有待完善。此外,易地搬迁户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面临诸多挑战。如非农就业挑战,搬迁安置点丧失了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源,只能转向非农就业岗位,而这些岗位准入门槛高于农业活动,导致搬迁户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面临无业可就风险;在就业和收入不稳定的环境下,较高的城镇生活成本必然会增加搬迁户的生存压力、生活负担和心理落差;搬迁后,原有封闭型社会网络面临转型,从乡土文化到城市文明适应性转换周期较长,存在因缺乏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而遭遇无所适从的环境适应危机;农村贫困人口随着搬迁向城镇转移,成为新的城镇贫困人口,但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无法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在遭遇疾病、意外伤害、失业等困难时其脆弱性更加明显,返贫风险更高。

此次开题论证会是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举办的第二场课题开题论证会后的第三场,接下来,课题组还将深入甘肃临夏深度贫困地区召开开题论证会,直接听取一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开展实地调研活动,为高质量完成课题夯实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