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当前位置: 社科新闻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跨越贫困陷阱策略研究”课题组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举行第四场开题论证会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25日 16:5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8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大调查与跨越贫困陷阱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8ZDA121)首席专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志章教授携课题组部分成员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召开了课题第四场开题论证会。临夏回族自治州扶贫办正处级调研员杨开颜,临夏回族自治州扶贫办小康办主任马玉娟,积石山县政府副县长康玉敏、县扶贫办主任马占山,临夏县委副书记马占才、县委常委、副县长徐晓权、扶贫办主任马维茂,以及来自关家乡、刘集乡、郭干乡、大河家镇等乡镇书记、镇长、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等30多位一线专家应邀出席课题论证研讨会。

第四场开题论证会现场

首先,临夏州和两县领导对课题组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评价课题组冒着酷暑“把学问写在群众心坎里”的情怀,并表示将积极配合做好实际调研工作。随后,王志章教授向各位一线专家介绍了西南大学基本情况,汇报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总体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计划以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凉山州,云南省红河州、怒江州,武陵山片区等地的实地调研情况。

在听取汇报后,专家们围绕课题展开研讨,认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紧扣民族地区深度贫困与跨越贫困陷阱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具有前瞻性和实际意义,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部分地区、部分人群落入贫困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课题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内部结构设置上,都比较符合目前深度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相信课题组一定能够圆满完成研究任务,为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更多管用的方案。

专家们认为,临夏州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如何解决深度贫困问题,避免发生贫困陷阱,既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又要强化以产业为依托的自身造血功能,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脱贫产业。有鉴,专家们建议课题组要根据“三区三州”的不同情况,多调研、多观察,多选择不同的样本展开研究,要多聚焦临夏州聚焦基础设施薄弱、思想观念陈旧、产业链条短、农户可持续脱贫能力不足等问题,帮助提出脱贫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解决方案。

开题论证会后,课题组深入到积石山县、临夏县的12个村和2个扶贫车间展开调研,召开了6次座谈会,深度访谈了20位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等,抽样了100多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户、返贫户和非贫困户,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调研资料。从调研情况看,尽管临夏州的发展要比凉山州和怒江州好许多,但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脱贫产业单一、土地经营碎片化、农业规模化程度较低。临夏州境内有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3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59.2%,受历史渊源、传统观念、经济水平的影响,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目前农业主要以传统家庭种植(蔬菜)、养殖(牛、羊)为主,脱贫产业单一;全州土地经营碎片化,基本无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进程才刚刚起步,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多数干部认为,尽管3-5年内脱贫人口返贫率不会很高,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部分群体有落入“贫困陷阱”的风险。

二是自然气候条件恶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临夏州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平地少,高寒阴湿、干旱山区和川塬地区约各占一半,极易发生旱灾、洪涝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多只能靠天吃饭,产业扶贫的支撑体系不牢。而且全州生态环境脆弱,绝大部分国土属于国家生态功能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一亩,人地矛盾突出,农业规模化发展受限,70%以上的村民收入来源依靠外出务工,且大多数属于临时工、季节性务工,致使家庭收入不稳定,存在返贫的风险。

三是造血技能培训效果不理想,基层扶贫干部压力大。政府每年会投入大量的经费定期组织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但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针对性不强,形式大于内容,学到的技能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财富,不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大大降低了培训的效果。而且包村包户对标对表填写任务繁重,平均每一贫困户要填写的扶贫材料多达五、六十页,耗时多,扶贫干部只能忙于应付,无力投入干实事,更无心思考大事。

四是财政负担大、实现如期脱贫任务重。临夏州积石山县经济总量小,发展底子薄,长期以来主要靠国家扶持,2018年财政自给率仅为2.6%,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属于典型的“吃饭不足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2018年全县因水毁造成县乡村新的“畅返不畅”道路129条616.7公里,以前硬化的村社道路砂化问题比较突出,急需改造提升。而且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的边远山区,致贫因素相互叠加,是脱贫攻坚中的难中难、困中困、坚中坚,实现如期脱贫难度大、任务重。

五是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抗返贫风险能力差。调研发现,全州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左右,劳动力素质低,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特别是山区贫困家庭中大学生、高中生比较少,贫困人口观念落后,习惯性接受“输血式”扶贫。尽管全州目前返贫现象不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因意外受伤、因病、因学、因婚、因过度消费返贫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脱贫,不想脱贫,感恩教育亟需加强。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调研一路发现,临夏州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饱满,精力集中,措施得力,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甘肃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紧盯实现全州脱贫摘帽节点目标,树牢“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加大工作力度,拿出过硬举措和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全省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调研结束之前,课题组与临夏州县领导交换了此次调研感受,并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发挥季节、土壤、气候等优势,扩大高原夏菜规模,将其注册品种商标,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产业链;二是由政府产业办负责将临夏牛肉拉面注册为“临夏面点师”商标,将目前全国一万家“兰州拉面”(多为青海人兴办,真正的产地在临夏州)统一门头,在统一时间按照标准化的设计进行更换,加大培训力度和信贷支持;三是加快推进临夏花椒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牡丹和芍药,扩大规模,走鲜花、药用、油用之路;四是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气候,生态、空间等优势,大力发展民宿和乡村旅游,扩大宣传,将临夏打造为错季节的养生休闲度假之地;五是着力抓好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典型样本,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建议临夏州组织一批干部到贵州省湄潭县考察学习,以拓展视野。临夏县对课题组的建议给予高度重视,县委书记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决定本月23-25日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40多位乡镇长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湄潭县学习考察。

此次开题论证会是继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举办的第三场开题论证会后的最后一场,接下来,课题组将着重对调研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分类,对调研数据进行录入、分析,本月底还将邀请一直关心课题组实地调研的原周干峙院士工作室总工程师、中国建设报总编辑、《城市发展研究》主审冯利芳先生前来与课题组进行总结交流,听取冯老意见和建议,为高质量按时完成课题研究进一步理清思路、夯实基础;同时,还将组织课题组积极撰写调查报告,参加由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新华网、腾讯网共同主办的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