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喻遂生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纳西东巴文献字释合集》(批准号11&ZD129)于今年5月通过专家评审,8月3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审核准予结项,等级优秀,证书编号:2020&J099。
纳西东巴文献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但东巴经书大多没有逐词记录语言,必须依靠东巴祭司读经,学者用国际音标记音、翻译,甚至逐字进行解释,才能帮助读者读懂经书。逐字解释的“字释”法,是译释东巴文献最详尽明晰的方式,但因解读难度大、工作量大、篇幅大出版困难等原因,但目前为止,以字释方式整本译释的东巴经书,只有傅懋勣先生的《丽江么些象形文‘古事记’研究》(1948年)和《纳西族图画文字〈白蝙蝠取经记研究〉》(1981年)两种。
为了打破东巴文献释读的瓶颈,推动东巴文献的解读和研究,《纳西东巴文献字释合集》课题组确立了选择100本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东巴文献,采用“字释”的方式,编译出一套便于一般读者使用的译本,作为普及和研究入门的桥梁的工作目标。
项目参研人员共55人,包括汉、纳西、土家、壮、满等民族,主要是文献所师生和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项目进行期间,文献所师生共18批次到川滇交界的丽江、宁蒗、香格里拉、维西、木里、盐源等纳西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抢救收集和整理译释了大量东巴经书和地契账簿等应用性文献。经过近10年的努力,完成了110册东巴文献的字释。有100册字释编纂了专书字典。最终成果A4纸15325页,约1800万字。
该项目在学界第一次大规模推出东巴文献字释的成果,第一次大规模刊布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的白地、俄亚、依吉等地的经书,第一次大规模刊布东巴文应用性文献,第一次推出东巴文献专书字典。该项目采用的字释方式在吸收前人各种模式长处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和完善,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其思路和方法可为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范式。项目成果对于民族古文献的抢救整理、民族语言文字的调查研究及字词典编纂,对于纳西东巴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对于普通语言学、普通文字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该项目成果的出版,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与课题组合作,申请国家出版基金获得批准。目前部分书稿已交出版社编辑排版,将于近期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