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当前位置: 社科新闻 > 正文
第五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启幕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29日 09:10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撰稿:杜   洁    审稿:潘家恩  排版:赵迪迪

为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10月27至28日“第五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在重庆市北碚区与巴南区召开。本次论坛由重庆市乡村振兴局指导,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西南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承办。

论坛合影照片

论坛开幕式由学校社会科学处处长王牧华主持。张卫国校长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介绍了举办本届论坛的初衷与愿景。他指出,西南大学具有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方面的深厚历史资源与丰富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他说,“期待通过此次论坛的交流,进一步深入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要求,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收获更多的真知灼见,为促进重庆乃至全国‘三农’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张卫国校长致开幕辞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周松代表论坛指导单位致辞,他指出,建设好中国式现代乡村,描绘好重庆市乡村振兴画卷,十分需要高校与地方实践的紧密结合、快速转化、积极创新,因此,西南大学举办此次论坛恰逢其时。

重庆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周松致辞


开幕式还举行了《乡村振兴探索丛书》新书发布会,以及“乡村振兴田间行”活动的总结表彰会。《乡村振兴探索丛书》全套八本,是由西南大学出版社与温铁军教授研究团队基于20多年乡村建设各领域的实践探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专家及资深实践者进行经验与案例的总结。丛书入选“2022年教育部主管出版单位主题出版名单”。

发布会照片

“乡村振兴田间行”活动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校团委共同发起主办,旨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参与乡村振兴,培养乡村振兴后备人才。活动以“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把学问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宗旨,包括了“乡村振兴志愿者计划”、“乡村振兴实习生计划”、“乡村访问学者计划”三个系列内容。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青年的寄语:“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

“乡村振兴田间行”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

  随后,研究院执行院长肖亚成教授主持了主旨演讲环节。

肖亚成教授主持照片

张卫国教授演讲照片

张卫国教授以《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要发挥好县域生态科技对乡村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化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发挥好县域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产品价值实现能力。在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支持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高素质农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并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要立足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推动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品价值。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方面,要运用现代科技,加强农村自然资源保护,创新产业模式和发展思维,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


廖晓义女士演讲照片

北京乐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廖晓义结合自身长年扎根乡村基层社区开展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作了题为《产教社融合的乡村振兴服务创新》的报告。她说,乡村振兴要把握“乡村治理、人才振兴”两个重点,通过社会系统建设、教化系统建立、农村产业发展,重建乡村信誉系统、乡村传播系统、乡村触达系统,创新家、教、社融合的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激活内生动力、连接城乡情感、增强乡风文明,打造“共富乡村、家风建设、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三大亮点,共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FE12

温铁军教授演讲照片

温铁军教授以《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新格局》为题作了精彩的主旨演讲。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最大的特征就是14亿人口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高消费、高破坏、高浪费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需要继续沿着“三新”(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理念不断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山水田林湖草沙等生态资源空间立体开发,构建新型的农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三级统筹与多规合一,构建县域经济。本次论坛设五个分论坛,包括:“两山”、“两化”与高质量发展,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艺术赋能和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社会参与,以及以“乡村与我们”为主题的纪录片《七声》展映讨论会。不同分论坛涵盖了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探索与创新趋势议题。最后,温铁军教授将在巴南的田间会场中,为第五届中国乡村建设论坛致闭幕辞。他指出,乡村振兴未有穷期,为走好独立自主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大量的问题值得继续深入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