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推介
当前位置: 成果推介 > 正文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四个创新”
发布时间: 2024年05月20日 14:4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大局中赋予了重庆新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为重庆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为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落地、见行见效,513日,重庆市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和视察重庆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理论研讨会。我校党委书记张卫国出席研讨会并作了题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四个创新》的研讨发言,这是我校人文社科专家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实际需要,努力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表现,为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贡献了西大智慧。517日,《重庆日报》进行了摘登


现将发言全文转载如下: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四个创新”

西南大学党委书记 张卫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这既为加快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重庆立足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市情,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指明了发展方向。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要创新思路。为此,我们要从创新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四个方面着力,加快各要素系统集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

创新发展理念。一是树立“大城市辐射反哺大农村,大农村支撑拱卫大城市”的协同发展理念,一手抓大城市综合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全面升级,一手抓大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二是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大山区“两山”转化路径迭代升级,一手抓大库区生态屏障功能全面提升。三是树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畅通县城作为“城尾乡头”这个城乡融通关键枢纽,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大城市带大农村”形成城乡共富的合力,通过“大山区连大库区”形成城乡共美的张力,跑出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加速度”。

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创新大城市优化发展路径。优化城镇体系,推动形成主城区发展能级跃升、主城区与周边区县一体化发展的多层级发展格局。以水为引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依山就势发展独具特色的山区城市,生态优先培育山清水秀的库区城市。把握数智化赋能契机,推动数字重庆建设。二是创新大农村全面振兴路径。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让“粮田”变“良田”。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建设,支持山区库区各区县培育各具特色的主辅产业,打造巴渝和美乡村。三是创新区县城连接城市和农村的协同发展路径。壮大县域经济,培育强县强镇,筑牢“大城市”连接“大农村”的桥梁。实施“强镇带村”工程,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具有特色产业支撑的名镇强镇,打造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县域副中心,为农民就地城镇化提供条件。落实主体功能区责任,严控区县城扩张边界,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小而美”的现代化城镇。

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坚持实施“实体牵引、特色培优”的产业转型升级模式。聚力壮大优势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提升产业平台能级,推动集约集群集聚,塑造品种品质品牌,聚力补链强链延链。二是积极实施“以城带乡、结对并进”的区域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中心带动、板块联动、毗邻互动”的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城乡同步发展、一体发展,在统筹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探索“小县大城”发展模式。瞄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区县城积极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人口、产业、公共服务等向区县城集聚。四是探索“千万工程”重庆篇。要将“千万工程”作为农民致富、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的重要综合平台,积极实施“四千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打造山青水美宜居乡村。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深化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培育壮大“强村公司”,构建更为完善的城乡要素市场交易体系,拓宽农民参与要素收益分配渠道,推动城乡共同富裕。二是创新城乡要素流通机制。通过制定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等手段强化政策激励,让城市资本、科技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下得来,留得住”。三是统筹推动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改革合力,纵深推进“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增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深入推进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