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音乐人类学专委会(筹)副会长、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胡晓东教授受邀作主题发言并作为评议人进行总结评议。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音乐人类学专委会(筹)副秘书长、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玮彦老师,研究所成员谢梅梅老师、玛尔健老师参加会议。

胡晓东教授率研究所成员参会
本次学术研讨会主题为“文化遗产与未来”,聚焦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传承、民族艺术研究等前沿领域。吸引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3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经过两天紧张热烈、充实深入的研讨,开展了多层次、跨学科的国际深度对话。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论文300余篇。会议分设“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遗产活化与利用”“音乐人类学”“设计人类学”“舞蹈人类学”“遗产活化利用与艺术乡建研究”“艺术人类学的历史与理论”“文化遗产与展演”“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等专题开展小组讨论。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音乐人类学专委会(筹)合影
7月29日晚,在平行论坛,来自全国的各兄弟院校代表,聚焦文化遗产与未来核心议题分享了实践经验,剖析了现实挑战,并就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与创新积极建言献策,为艺术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胡晓东教授作为第四组音乐人类学专场的评议人,对《越南北部红瑶婚俗仪式音乐研究》《歌者的身份建构》等研究进行点评,他敏锐精准的学术指引和温暖的关怀鼓励赢得了现场学者的阵阵掌声。

胡晓东教授为音乐人类学专场评议
7月30日,胡晓东教授作《路学视域下连云港海州五大宫调曲牌流变考》主题发言,就【马头调】产生的历史背景、流变脉络、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关键问题展开论述。研究成果揭示了海州五大宫调在国家政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背景下,自中原地区经由陆路、运河等文化通道传至海州一带并与其他文化交融演变,深刻影响人们文化心理素质的历史事实,彰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他还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与理论思考,提出艺术人类学为音乐、舞蹈等各类艺术形式研究打开了对话、交流的空间。他指出,今后音乐人类学研究应更加注重应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结合多模态理论,并借鉴现代科学仪器进行可视化、实证性研究。

胡晓东教授在大会上交流发言
大会闭幕式上,第五组由胡晓东教授以“新光闪耀、未来可期”为主题,对研究生专场的发言进行了总结点评。他充分肯定了专场亮点、指出问题、并提出殷切希望。亮点方面:他表示研究生专场总体展现出“学思敏锐,紧趋前沿;视野开阔,交叉互鉴;敢于创新,勇气可嘉;有理有据,论证扎实”四大优势。问题方面:胡晓东教授指出研究生专场存在“理论与田野深融不足,体验与理解升华不透;跨越仍稚嫩,交叉略生硬;遗产深耕不够,同质化与表像化研究多见”等现象。展望未来,胡晓东教授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入与跳出,锤炼学人品格”、“长期深耕易耨,甘坐十年冷凳”箴言相赠,勉励研究生——要深化融合: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文本与田野;要拓展视角:从多元视角与多维层次,深入解读华夏文化基因密码;要贡献智慧:产出更高质量成果,助力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胡晓东教授在大会上交流发言
本次会议,研究所成员深入各会场与学者专家们广泛交流学习、受益匪浅,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获得在场学者的一致好评,标志着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在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展望未来,音乐学院将继续以学术研究为基石,以学科建设为抓手,深耕西南文化资源,推动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融合,助力构建生生不息的西南地域艺术文化生态系统,更为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与光芒。前路浩荡,吾辈当为!

202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人员大合影
供稿 | 谢梅梅
供图 | 李玮彦 谢梅梅 玛尔健
排版 | 赵靖萱
初审 | 胡晓东
复审 | 胡晓东 邹婷婷
终审 | 范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