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党建工作 > 正文
【党史学习教育系列】社科处党支部:学习党史,从《共产党宣言》开始
发布时间: 2021年05月19日 18:1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红色基因是赓续精神血脉、助推事业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红色文化资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5月14日下午,社科处党支部举行“学党史见行动:探寻红色文化,坚定望道信念,助推社科发展”主题党日活动,寻访《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教授在北碚开展抗战工作及其东阳旧居,领略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助推社科事业发展。

在支部书记邱江同志的带领下,大家首先来到东阳镇夏坝抗战期间复旦大学旧址,详细了解了当年2000多名复旦师生自上海辗转五千里西迁到这里,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学习,积极开展各项救亡运动事迹;深入了解了时任新闻系主任陈望道教授等一批著名学者倡议并筹建被师生喻为“夏坝的延安”的“新闻馆”故事。据悉,该馆既是新闻系教学实习的重要基地,也是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收听延安广播、收录新华社重要消息、全校进步师生争取民主自由的活动场所,使复旦成为大后方“民主堡垒”,被中共南方局誉为“学校工作的典型和模范”。陈望道教授首译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精神及其在此间竖起的至今仍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训的“好学力行”大旗,也成为后人“追望大道、追寻真理的不变信念”的“望道”信念。

随后,大家在公共文化专家孙道进教授指引下,来到陈望道教授于碚工作期间的旧居“潜庐”。孙教授介绍说,旧时的“潜庐”是一个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夹壁墙的四合院,朝门顶端镶嵌“潜庐”二字,建于民国二十八年一月。“潜庐”主人刘少隆先生为支援全民抗战、支持教育事业,将“潜庐”捐给复旦大学使用,成了陈望道教授抗战时期的居所。“潜庐”共有6间房屋,进屋正面为陈望道的卧室和厅堂。1944年中共南方局青年组领导的《中国学生导报》社成立后,“潜庐”左边的一间成了《中国学生导报》的编辑室,右边三间则成了中共复旦大学支部的地下活动据点。陈望道在北碚工作六年,“潜庐”见证了这六年,也默默记住了这六年里所发生的一切。

支部成员在这里就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结合学校主题党日活动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等学习材料、学校社科工作展开了深入交流。支部书记邱江同志总结指出,复旦师生在北碚艰苦治学、爱国抗日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以及执着坚定、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高校社科人,我们要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红色基因融入我们的血脉,进而激发出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广阔舞台上,坚持“望道信念”,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以实际行动推动学校社科发展。

支部还发给每个党员一本陈望道教授翻译的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学习党史,践行初心,从《共产党宣言》开始。